发布日期:2025-10-08 02:37 点击次数:166
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:明明能力平平、相貌普通,却自我感觉极其良好,仿佛自带光环,认为自己无所不能、魅力超群。
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,在互联网时代更是被无限放大。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入这种“认知偏差”?
01 贾国龙式的“信息屏蔽”
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与罗永浩的一场争论引人深思。原本只是一件小事,贾国龙却反应激烈,甚至被网友称为“自杀式公关”。
这背后隐藏着一个真相:人是环境的动物,所处的环境会不断强化我们的认知,即使这种认知可能是错误的。
当一个人身处高位,周围充满阿谀奉承的声音,慢慢就会形成一个封闭的回音室。下属的不断赞美、团队的绝对服从,会让领导者产生“我永远正确”的错觉。
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企业高管中,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如果你身边都是吹捧你的人,久而久之,你会真的相信自己在各方面都很出色——即使客观事实并非如此。
02 互联网:算法正在强化你的偏见
社交媒体时代,我们更容易找到认同自己的群体,从而加剧认知的极端化。
算法推荐机制不断喂给我们喜欢的内容,认同的观点。一个觉得自身魅力超群的人,可以轻松找到成千上万“点赞”TA的网友;一个自认为才华横溢但被埋没的人,也能轻易找到一群“知音”。
互联网让找到认同变得如此容易,以至于我们不再需要面对现实的检验。在不同的社群中,人们互相强化彼此的信念,即使这些信念可能与现实脱节。
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网络上自信爆棚,现实中却表现平平——因为他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。
03 意识形态的影响:当自信脱离实际
不得不承认,某些社会思潮确实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。近年来,极端女权思想的传播,确实让部分女性产生了脱离实际的自信。
这种思想鼓吹“女性永远正确”、“男性原罪论”,导致一些女性将普通的交往矛盾都上升为“性别压迫”,无端取笑男性、强调对立而非合作。
事实上,健康的性别平等应该是对事不对人,追求公平而非特权。但极端思想会让人们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,从而强化群体身份认同,产生虚幻的优越感。
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性别领域,也出现在各种意识形态中。当人们通过认同某种极端观点来获得自信时,这种自信往往是脆弱而脱离实际的。
04 自信的滤镜效应
然而,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:自信本身就是最好的滤镜。
心理学研究发现,人们会不自觉地被自信的人吸引,甚至因此高估他们的能力。神经美学研究表明,当一个人表现得自信时,观察者的大脑会分泌多巴胺,产生愉悦感,这种愉悦感会与这个人的形象关联起来。
这就是为什么自信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机会——即使他们的实际能力可能并不突出。自信创造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:你觉得自己很棒,别人也会觉得你很棒,于是你真的获得了更多资源,变得更好。
但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:这种基于自信的滤镜效应,是否健康?
05 自信与自负的边界在哪里?
现在我们来到文章的反转点:自信与自负只有一线之隔,健康的自信建立在自我认知清晰的基础上,而虚幻的自信则源于认知偏差。
真正的自信不是认为自己完美无缺,而是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,并在此基础上依然相信自己。而虚幻的自信则是盲目自大,看不到(或不愿看到)自己的不足。
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,如果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上,那么这种自信是健康且具有吸引力的;如果只是环境吹捧、信息茧房和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结果,那么这种自信终究是空中楼阁,一推就倒。
所以,当我们问他“为什么她那么普通,却可以那么自信”时,也许应该先问:这种自信是坚实的自我认知,还是只是认知偏差的产物?
06 结语:
在这个充斥着滤镜和美颜的时代,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看清自己真实的样子。
自信不是认为自己比所有人都好,而是知道自己的价值不需要通过比较来确认;自信不是无视自己的缺点,而是承认不完美却依然自我接纳。
下一篇:没有了